大风吹不走的第一书记——记通辽铀业扶贫干部肖景文
发布时间:2019-03-20 信息来源:默认部门
内蒙古自治区科左中旗白兴吐苏木沙布日吐嘎查地处蒙东,下辖一个行政村和两个自然村。村子不大,人烟稀少。该区域属平原地貌,常年都是风沙天气,当地百姓笑称这里“一年刮两次风,一次刮半年”,百姓根据天气抢播种,播种早了种子被风吹走了,播种晚了又耽误时节。
就是在这个贫困的蒙族小村里,这两年百姓们在田间、地头经常会看到一个开着白色皮卡的汉人,迎着落日,还能依稀看到他头上的银发。他就是中核通辽铀业有限责任公司二龙山矿区党支部书记肖景文。2016年初,根据通辽市委组织部的部署,年近六旬的他放弃机关的优越工作环境,来到了沙布日吐嘎查(嘎查,蒙语,村庄的意思)担任扶贫第一书记,在这里一干就是两年。
言语交流这件小事都是困难的
摸排走访是驻村第一书记的第一课,为了尽快掌握扶贫村的基本情况,肖景文一进村就开始“走街串巷”地了解情况,为此还差点被村民误认为“坏人”。
当地蒙古族人口占绝大多数,部分年岁稍长一点的百姓基本都不会讲汉语。面对这个外乡人,村民显得比较“羞涩”。初到村里时,哪怕是言语交流这件小事,在这里都如此困难。与村民面对面交流时,肖景文感觉就像隔着一层厚厚的玻璃,他能看到百姓迫切交流的愿望,百姓也能感受到他急切想要提供帮助的扶贫心,但就是不知道说啥。
借助当地的蒙语翻译,肖景文一家家查看,一家家倾听,组织村干部召开座谈会,交流询问百姓生产生活情况,和村干部讨论年度扶贫规划、土地流转和农民增收的措施……肖景文的小日记本上记录着密密麻麻的字,有人均家庭收入、群众思想状况、劳动力人数、致贫原因,甚至仔细记着每个人的年龄。通过走访摸排,肖景文掌握了驻村的第一手资料,开始勾勒扶贫村的发展规划,编制扶贫方案。
逢人便聊扶贫,战友、同事被他感动
肖景文曾经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一员,服役了5年。在舰船上摸爬滚打过的他有一种特殊的军人气质,做事细心,而且不怕困难。他还有一种特殊的亲和力,凡是与他交流过的扶贫户有困难都愿意给他打电话。
有一次,扶贫户农业灌溉机井的变压器丢失了,听到这个消息,正在家里打吊针的他拔起针开着车就到了扶贫村了解情况,为了不耽误生产,他多次奔走于旗、乡之间,解决了农业灌溉问题。
通过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肖景文制定了扶贫方案,春季到了,经过与村两委讨论,他决定将农牧区养牛和特色产业脱贫相结合。他四处与战友、同事沟通,逢人便聊扶贫工作,战友、同事被他感动了,也积极帮忙,经过努力,他终于为村民发展特色产业贷到款,与禾太农业通辽分公司签订了产销一体化合作协议,发展向日葵种植,解决了百姓种粮难卖粮难的问题。
百姓们的屋子暖了,他的心也暖了
肖景文身上有一种东北汉子特有的细腻,每到一处贫困户家他都细心观察,看贫困户是否吃饱穿暖。每次从贫困户家回来,都能看到他湿润的眼神,也时常能听到他讲述所见所闻。每次去扶贫村,他都带着大米、白面和油。
走访群众的过程中,他感到困难百姓家比较寒冷,一打听才知道村里都没有条件供暖,他摸着百姓冰凉的手,心里也是凉凉的,下定决心解决百姓的供暖问题,回去后将事情经过汇报给了公司领导,得到了公司大力支持,分三次给精准扶贫户和百姓送去了冬季取暖用煤10余吨,而且每年如此。看到百姓们的屋子暖了,他的心也暖了。
多方支持解决“两不愁”
精准扶贫的核心是“两不愁,三保障”,其中“两不愁”的关键在于住房。看到村里的扶贫户大多住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的土房里,有的还寄宿在当地的敬老院里,肖景文与村干部商量对策,最后决定给贫困户建房。由肖景文负责建房所需水泥、扶贫房内供电接引、内部灯具和改水改电等,村里人集体负责砖石和建设。
2018年4月24日,鞭炮声响起来了,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在通辽铀业公司的协助下,沙布日吐村第一个扶贫房开始破土动工,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不到一个月,一栋连体的扶贫房就建起来了,虽然面积不大,不是很宽敞明亮,但百姓的心中是亮的。
有了第一栋建房基础,肖景文积极向公司领导汇报,再次得到了公司的大力支持,在他的协调下,公司全额出资为另外两户扶贫户建了两栋砖混的扶贫房,被百姓们视为“珍宝”,期间时不时地去“参观”自己的新房……
“百姓不脱贫,扶贫誓不还”,这是他初来扶贫村定下的誓言,如此的豪迈,让他今天依然奔走在扶贫的道路上。(李喜龙)
中核通辽铀业公司扶贫概况:2016年,根据通辽市部署,中核通辽铀业公司承接了白兴吐苏木苏尼吐嘎查和沙布日吐嘎查两个村的扶贫任务。
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公司先后投入资金20余万元,从基本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持等多方面开展扶贫工作,并先后选派优秀干部驻村,实行一户一策。
2017年,通辽地区遭遇5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将扶贫村道路冲毁,白兴吐苏木发函请求协助。公司共出资10万元,维修道路2.5公里,将原有土路改造成砂石路,方便了百姓出行。之后,通辽铀业公司又分两次给扶贫村投入基础建设资金5万元;组织员工筹集资金为扶贫村里购买100多棵果树,绿化街道,美化村屯。
通辽铀业公司还把项目建设与扶贫工作相结合,增加企业用工人数。截止去年年中,依托项目推进,解决当地用工20人,年人均纯收入在28000元左右,单项年收入在50万元以上;同时,项目建设施工单位在生产经营上依托扶贫嘎查提供优质特色服务,增加当地扶贫村经营收入,其中仅蔬菜收入年均就在100万元以上,纯利润在30万元左右。
通过几年的努力,沙布日吐嘎查已于2017年实现基本脱贫,通辽铀业公司先后被白兴吐苏木人民政府授予“诚实守信先进单位”、科左中旗人民政府授予“扶贫先进集体”等。
通讯员手记:贫穷的震撼
有些事,身处其中的人可能会觉得平淡无奇,譬如贫穷,这是个因人而异的概念。对于有些人来说,买不起一个奢侈品包就算是贫穷了,而对于另外一些人,吃饱穿暖可能都是奢望。而在蒙东地区的见闻,让虽不是很富有但至少也衣食无忧的我深深地震撼。
由于公司补勘钻孔征地的需要,这个月我基本游走在村委会和苏木政府,今天也不例外,临近中午返程的时候,受村书记委托带几位村民返回二龙山嘎查。经了解,他们都是乡里组织去开会的贫困户。随便闲聊的过程中,我发现后排的大姐有点羞涩,就关切地问了下她家里的情况。
大姐家有四口人,丈夫身体有病,去年又因为骑车将头部摔伤导致精神方面出了问题;大姐自己是天生残疾,右眼失明;他们的大孩子十三岁,至今还在上小学;小的孩子七岁了,至今还没上学。去年国家精准扶贫给了大姐家两头牛,由于每天只能吃玉米秸秆,牛瘦得皮包骨。大孩子本来连学都上不起,年龄好大了才在村支书的协调下,勉强在白兴吐小学就读,学校要求订的试卷和复习册家里也没钱给他买,只能借邻居同学的复习册学习。孩子没有吃过零食,家里的米面油也是由低保购买,有时候不够吃就问街坊四邻借点。家里没有房子,借住在村里的敬老院,大姐平时帮敬老院干干活。
听完大姐家的情况我沉默了,我从未亲见过如此贫困的人,内心默默地在流泪,是我的怜悯之心被触动了么?我不知道,总之大姐下车的那一刻,我感觉到自己的眼睛是湿润的。
还有一次去苏木政府办事,途经肖景文书记入驻的扶贫村——沙布日吐嘎查,一个坐落在科左中旗中部的小村庄,人口比较稀少。正赶上村里贫困户家的牛起了跳蚤,给他打电话,他去走访,我也一同前往。
老远我就看到了户主老大妈,一个蒙古族人,说着不标准的汉语,她家里房子不大,就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北方农村常见的土坯房,屋里的顶棚是用塑料布钉的,据说还是村上出钱帮忙弄的,炕上有两个铺盖卷。大妈有个儿子,天生残疾。大妈很热情,要给我们倒水,可是没有杯子,她准备去拿碗,我们叫住了她,询问了下牛的状况,大妈用蹩脚的汉语告诉我们:牛好了,在村上兽医家拿了两瓶药,一瓶五元钱,一共十元,借了两户人家没有借到,还是兽医先赊给她的。她告诉兽医等低保的钱发下来还。
晚上回来和同事说起这两件事,大家都感到惊讶,说没见过如此贫困的人,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和他们的生活对比一下,我们每天想着买打折衣服和看半价电影时,而他们连起码的温饱都解决不了,我们的孩子过着多彩的童年生活,而他们的孩子还却要因为买不起一本学习资料而自卑;我们去饭馆和朋友吃顿饭要四五百元,可他们每月的生活费也才二三百元。
思前想后,总感觉要做点什么,却又不知从何做起。
第二天我与肖书记忙完了一天的征地工作临近晚上10点,我们和二龙山嘎查的村干部聊起了扶贫户的工作,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向他们讲述了一番,可能每个人心底里都想为生活困难的群众做点什么吧。经过一番商议后,我们达成了共识,为扶贫户建房。
回去后,肖景文书记向公司领导汇报了此事,得到了领导的大力支持,当晚又召集矿区党员干部开会,统一了思想,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党员干部你争我抢地说着自己能做的,那一刻我再次感觉到普通人内心的善良。
去年,村里第一个扶贫房开始破土动工。记得奠基那天,蒙古族大妈特意买了一盒烟,给在场的每个人都递了一支,我们都能感觉到这是大妈在分享自己的幸福。现在,每当路过村里看到扶贫房,我心里都情不自禁地有一丝自豪感。(作者系中核通辽铀业有限公司二龙山矿区李喜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