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故事】王梅:一次次迎难而上,突破“卡脖子”技术-wepoker官网

【党员故事】王梅:一次次迎难而上,突破“卡脖子”技术

发布时间:2021-11-02 信息来源:

  党员名片

  王梅,201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7年毕业于兰州大学,毕业至今一直在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从事检测技术研究工作,现任中核北方理化检测中心技术质量室科长,先后参与了高温气冷堆燃料元件生产线、ap1000核燃料元件生产线和环形燃料元件研制等多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中核集团多个重点项目的研究工作。

  领衔内蒙古自治区级劳模创新工作室,其创新工作室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巾帼奖状、内蒙古自治区五一巾帼标兵岗等荣誉。先后获得内蒙古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包头市“鹿城英才”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和包头市爱岗敬业道德模范、中国原子能公司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微信图片_20211102093448

  微信图片_20211102093451

  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王梅女职工创新工作室”带头人王梅——一次次迎难而上,突破“卡脖子”技术

  美丽辽阔的北部边疆,连绵起伏的大青山南麓,坐落着我国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种类最齐全的工业基地——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承担着核材料、核燃料生产制造与科研任务。前不久,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见到了该公司“王梅女职工创新工作室”带头人、高级工程师王梅。

  2007年从兰州大学毕业至今,她一直在中核北方从事核燃料元件制造和核材料相关生产研究工作,先后参与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核集团多个重点项目的研究工作,获得第三届“鹿城英才”工程资金支持,以其名字命名的女职工创新工作室获得全国五一巾帼奖状。

  微信图片_20211102093455

  王梅告诉记者,“王梅女职工创新工作室”在中核北方公司,承担着公司原辅材料、核燃料元件、核燃料同位素等分析任务,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从事核材料和核燃料化学分析的检测实验室。2014年成立以来,工作室出色地完成了公司各项检测任务,自主研制完成了多个分析装置与处理系统,建立了多项分析检测方法,形成了一系列国家、地方及核行业标准,并研发了多种国家标准物质。

  记者了解到,“王梅女职工创新工作室”是个年轻的团队,现有成员18人,平均年龄33岁。工作中,她们牢记首责,以“敬业、专业、专注、执着”的工匠精神,自主研制完成了铀自动滴定系统、铀丰度自动测量程序的开发,完成了气相色谱仪测试系统、实验室信息化系统和自动液相萃取装置等自动化分析装置与数据处理系统,建立了全球首条高温气冷堆核燃料元件生产线用基体材料检测方法7项,起草完成了多项国家、地方及核行业标准,研发了八氧化三铀等三种国家标准物质。

  2013年,全球首条工业规模高温气冷堆元件生产线在中核北方公司正式开始建设,该生产线相关材料的检测任务随之而来。工作室多年来主要从事无机材料的检测工作,作为高温气冷堆用燃料元件球的基体材料之一,有机物酚醛树脂的检测任务,成了挡在工作室面前的一道难关。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生产线的工艺调试又急需检测数据作为指导,快速准确地建立一套检测方法成为紧迫至极的任务。工作室的科研人员迎难而上,经过一个月加班加点地研究实验和反复探索,终于建立了酚醛树脂中杂质元素等7项检测方法,在关键时刻为生产线的建立和产品质量把关起到了支持作用。该方法得到设计方清华大学的充分认可和同行业的一致好评,获得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微信图片_20211102093458

  2018年,中核北方公司启动了实验楼建设项目,“王梅女职工创新工作室”承担了实验楼的规划布局装修装饰的调研工作。面对这项新任务,为建设一个科学化、人性化的实验室,大家从实验室规划到现场调研,从装修材料选择到桌面推演,变成了实验室项目的参与者和把关人。

  在核工业建设的战场,工作室以女性独有的细致认真,对待着每一项细微的工作,以女性特有的坚韧,守护着代代传承的核工业精神。严谨细致的科研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确保了每一个检测结果精准,使团队成为“工艺的眼睛、质量的向导”。多年来,“王梅女职工创新工作室”树立事业高于一切、责任重于一切的理想信念,追求严细融入一切,进取成就一切的奉献精神,成为目前中核集团唯一一个荣获全国五一巾帼奖状称号的集体。

  王梅感慨地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作为新时代的核工业人,我们将坚定创新自信,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在“卡脖子”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在新时代继续发扬强核报国、创新奉献的新时代核工业精神“两弹一星”精神。

  (中国妇女报)

网站地图